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龙首桥、雨伞桥头和虎啸桥
2015-08-05 



   6时未到,天已大亮,我起身前往后街拍照。在横街东尽头,河边已砌起一排水泥栏杆,水落石出,河坎上两根青石墩笔直地嵌在石头块中。往十多米宽的河对面望去,黄杨厂门前,同样的,河坎上两根青石墩笔直地嵌在石头块中,同样的,河岸上砌起栏杆。不同的是,对面栏杆间隔蹲守着三只石狮子,对着断头路,神态各异。

   明隆庆六年(1572年)《乐清县志》载:“西乡有柳市,据传其独龙冈古时风光旖旎、山水秀美。龙首桥畔有一棵大柳树,浓荫如盖,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交易,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久而久之,得名柳市。”这里就是史载的当年的交易场所——龙首桥?

   在桥西头位置一处隆起的地方,现建起了一所石亭,亭右前方立着一块碑文,上书“带水亭记”字样。站在亭前的空地上,看深青色碑面上的文字,影影绰绰,颇为难认。后收到碑文作者胡立谦先生撰写的原文,云:“北宋政和七年太学博士周行己罢摄乐清县事,卜居柳市……宅前榉川四水交汇为巨浸,南缘有一洲渚,即后于此建文昌阁者。榉川东去麻园大支为白浦河,至三条桥相公滩;南出龙首桥、陈渡桥,至陈宕分支。古之龙首桥者,今之虎啸桥也,其地当柳市之青龙首,故名。”即认为今虎啸桥为古龙首桥,而笔者现在所处的地方,实为“赵庄桥”,俗名“担水桥”也。

   碑文又云:“大跃进年代以影响通航改三孔石桥为单孔砼拱桥,惟彼时钢材匮缺,遂以竹为筋,不久摇摇欲坠。一九八五年间复以钢筋砼重建之,以‘担水桥’之名不雅,而近数十年来,地人以‘柳市山’前有‘龙眼井’改称‘龙岗山’,龙岗山前之桥而冠以‘龙首’之名也!一九九六年东风路与龙井路贯通,毗邻桥北又建‘龙首二桥’,而旧桥渐以中部下陷岌岌为危桥而废之矣。”这就是今“龙首桥”之实况。一条活生生身首折断的古桥,空置两处桥头,隔岸嗟叹。

   在笔者访问的前街、后街三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的记忆里,却一致否认有听过虎啸桥为龙首桥的说法。可是,桥叫何名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愿意相信,这断桥处就是当年的“柳树下”。我所想象的是,四百多年前,古镇的商业文明正于此发端。一颗树干遒劲的巨柳,垂下万千细长柔软的枝条,洒下一大片绿荫,清早,乡人们仿佛约定好了,陆续从自家出来,挈篮的,挑担的,聚集桥头,“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边交换边聊天,或互通信息,或家长里短,或坐下歇息,或干脆发一会呆,看婀娜柳枝随风摇曳,清清运河水缓缓流淌。这是多么惬意美好的一幅江南水乡风俗图啊!

   百科里说,柳树对环境的适应性广,在生态条件较恶劣的地方能够生长,枝干有韧性,不会因为大风而折枝,可以顺势而为,善于应变,适应性强。柳树之于柳市,实为天造地设。“它是柳市的文化图腾,赋予了这片土地以名字和生机。”

   可惜,这棵古柳踪影难觅。带水亭西面,倒是有一颗硕大的榕树,树干粗壮,需三四人合围才可,上头树枝分叉出数十条,纵横交织,张开的伞状树冠足有百多平方米,树林荫翳,凉气飕飕。正如苍劲的古榕树,柳市人的经商基因滋长壮大,自宋元至明清时期,柳市的农业、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后街的东昌南货店、王福生药店都曾盛极一时。

   在柳市发展的历史上,有一个名字永载史册,那就是“雨伞桥头”。雨伞桥头的原址在柳市老街与新市街的十字路口。刘方文先生载文《雨伞桥头》,详述了它的由来和盛况。文中写到:“这里曾是柳市集市最热闹的地方,西北向来的山货、柴禾,堆积岸边,由顾客挑选,你买好柴,卖柴的就会用两头尖的柴担挑起柴跟着主人送到家里。靠海运来的海鲜和干货,由“牙郎”把称出售。那海蜇、弹胡(跳鱼)、小虾、大小黄鱼、水潺及螃蟹活蹦乱跳,闪亮鲜美,完全没有受污染。特别是鲜海蜇,一块钱就可以用畚箕蔀到船上装满担走。”

   踏在清晨的“雨伞桥头”所在的这片土地上,我端起相机寻觅它的踪迹,左拍右拍,前拍后拍,均无法遂意,只留空镜头。某绝缘材料店前阵势排开的骑跨在电瓶车上等待雇主的短工帮,好奇地问:拍什么呀?我跟他们说,你们的脚下,这里,曾是一条河浃,那里,有一条石桥,老早,闹热兮闹热。他们惊讶地半天无语。我又从柳市二小门前走来,边走边想象,仿佛穿越时空,漫步在这条柳市的母亲河河边的石头路上,岸边细柳飘拂,人群穿梭,河中河泥溜载着货物缓行而过。唉,要是当初不填河造路,“这条河,西与上园河汇相通,北接十浃河,在柳市二小前淌过,到老邮电局的榕树下,继而穿过雨伞桥头,在新市街50弄里,折而向南去,经现牛肉巷,与柳市一小旁的东庄河相汇,注入东庄河——乐琯运河”,这条河,倘若拓宽,疏浚,美化,它会不会成为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一大胜景,成为柳市风情万种的“秦淮河”呢?

   虽然“雨伞桥头”长眠地下,但滚滚向前的历史洪流不会埋没它的功绩。到民国时期,柳市的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据记载,民国期间,柳市镇已有商会组织。当时这里的水产市场十分活跃,其次是棉布、南北货、药店等。著名的有前街的金昌、元昌商行,张永吉绸布庄,叶德昌南北贷商店店东叶熹寿开设的汇昌钱庄,以及徐元善发起创办的永乐汽轮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始建于宋的虎啸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柳市的代名词。它横跨在乐琯运河上,与大兴桥遥遥相对,它的西面是柳市的老城区前市街,东面是新兴的长虹村。从前市街的建设路,经虎啸桥,便可进入长虹的虎啸路,至麻园潭头。最初木桥,清时五间石板桥,民初改建成双曲拱桥,1979年改建成三孔双曲拱桥,1987年再次重建,2000年拆除危桥改建成现今的样子。千百年来,虎啸桥几经改建,可谓命运多舛。这条桥在柳市经济和交通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柳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江南小镇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电器之都”。

   以柳树下形成的集市天生就和市场具有的天然基因的联系,柳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的以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开放政策春风的吹拂下焕发出了史无前例的活力。1972年,柳市马仁桥农民陈维松、陈庆瑶等创办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民办电器企业——茗东五金电器制配厂,1978年后市街46号,开出柳市历史上的第一家低压电器门市部。柳市的低压电器产业开始萌芽发展。除了主要发源地后市街外,还向前市街、横街等街道延伸。1984年,新市街、柳市大桥相继建成。1990年8月,长虹村的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交易市场——柳市电器城拔地而起。从柳市电器城到后来的中国电器城,经营规模由原先单一交易区扩展成为现今的A、B、C、D四大交易区以及外围邻近街道店面。从此,虎啸桥上的人流车流更是络绎不绝。可以说,虎啸桥见证了柳市镇域面积的一次次扩展和柳市电器工业的崛起。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潮汐似的生意人渐渐退去。经历了整天喧闹和酷暑炙烤的虎啸桥开始安静下来。桥东头的修鞋匠开始收拾行当,准备回家。桥西头紧挨运河的老人亭木椅上,几位村民闭目养神,任河风拂面。桥西北畔的春晖阁层叠的剪影,在暮色中,静静肃立。

   从龙首桥到后市街,从雨伞桥头到前市街,从虎啸桥到电器城,三座古桥,一条老街,似珍珠项链,从北到南,从古代手工业到现代制造业,串起了柳市这座江南小镇几百年的工业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宏伟历史。 朱胤 文/摄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