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中山桥:漳州历史的见证与骄傲
2011-03-10 来源:闽南日报
老中山桥

老中山桥


    经过建设者一年多的紧张施工,重建中山桥工程即将告竣。这座见证了漳州悠久历史、承载人们深厚感情的建筑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引发漳州父老乡亲对它的温馨回忆:它是九龙江上的第一座桥,曾经为民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山桥,成为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骄傲。

    南宋薛公建石桥

    奔腾不息的九龙江是漳州的母亲河,以其甘甜乳汁哺育着两岸民众,造就了漳州的千年繁华。其西溪自西而东穿行于城南,漳州城区民众把它称为南门溪。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漳州在建州100年后将州治迁至龙溪县的桂林村(现在的漳州旧城区)。从此以后,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南门溪两岸人口逐渐繁衍,经济日益繁荣,这里成为漳州旧城区最繁华的地带。

    开始时,两岸人货来往靠船摆渡,交通很不方便。为便利百姓出行,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在现在的中山桥桥址搭起跨溪浮桥。浮桥桥址选在南北两岸相距较小且江中有两块小洲的地方,一为烧灰巷所在地,一为待御巷旧址,两块小洲把南门溪分成三道水流。南岸群山连绵,传说老虎至此只需三蹦即可入城,因此漳州古代就流传着“虎跳三江”的故事。因为水面跨度不大,在此架设浮桥为最佳方案。

    宋嘉定元年(1208年),漳州知州薛扬祖决定把浮桥改建为石墩石梁桥,采用岸洲连接的方法,分三段铺设,先用粗大的石材建起几十座“桥脚”,然后在上面铺设桥面。这是南门溪上也是九龙江上第一座严格意义的桥,称“通津桥”。因为在漳州城南,在南门溪上,所以俗称“南桥”。百姓则把它美称为“薛公桥”。民众心中有一杆秤,最清楚谁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这个美称表达了他们对建桥工程的主持人、当时的知州的永久纪念。

    限于当时的建桥技术水平,南桥不够坚固,常被洪水冲毁,然而由于它在交通上极为重要,总是屡毁屡修。据史载,明成化十年(1474年)七月戊午夜,暴雨不止,水骤至,漳州城垣几没,浮尸蔽江,南桥二间圯;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洪水冲坏石墩,桥再次修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二十至二十四日发洪水,漳州城一片汪洋,上千户民舍倒塌,城中镇台衙门被冲垮,镇台官老爷也只得逃上芝山,汹涌的洪水再度冲毁了南桥,不久以后又重建。到了清光绪初年,南桥仍为石桥,桥中沙洲段的两旁建有行铺,桥左建月溪亭。

    民国改建钢混桥

    民国十四年(1925年),漳州的商贾士绅捐资着手把这座历尽沧桑的古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让它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大变化。工程由孙宗蔡、林在衡、许多金等人组成董事会,孙宗蔡为董事长,工程师是王弼卿。对于工程的情况,桥碑有明确的记载:“经费:八万四千元。尺寸:长千四百尺,宽二十六尺六寸。材料:铁筋八十吨,石子四百方,石六百三十方,士敏土二千五百桶。负重:二十吨。”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季竣工时恰逢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率部进漳,决定将它更名为中山桥,以纪念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创建者、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桥头建有桥亭,通高约9米,底径近5米,平面呈六角形,各边均有四级石阶,其上六根圆形罗马式的水泥柱,托起六棱锥形长尖顶,顶尖还装有风向标,极具现代感。亭中为六角六面巨柱,六面各嵌一磨光石碑。桥亭巨柱东西两面各刻有“中山桥”三个大字,另外四面镌刻何应钦撰写的《重建中山桥记》。

    这座历史名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后,不仅更加坚固,也提升了通行能力,80多年来一直是闽粤交通要津。因为它正处于漳州旧城区的中轴线上,这里“人烟辐辏,商贾咸集”,俗称“旧桥头”。桥的两端,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桥上人们穿梭来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乡下人进城,城里人下乡,都要经过这座桥。桥北的人通过中山桥到南山寺烧香拜佛,桥南的人则通过中山桥到文庙、武庙祭拜孔子、关公,汽车也通过这座桥驶向漳州南边各县以及广东省。旧桥头、南门头连着南门街、双门顶(即现在的香港路),热闹非凡,沿海的食盐、水产,山区的竹木、山货,城市的布匹、日用品,乡村的粮食、农副产品在这里汇聚,又在这里运往四面八方。香港路成为中国20条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中山桥发挥的作用不可抹杀。由于中山桥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承载着城市的厚重记忆和民众的深挚情感。中山桥见证了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历史,漳州父老乡亲不会忘记这里曾经的繁荣、美丽和温馨。

    中山桥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九龙江上的第一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以孙中山命名的桥梁。众所周知,中国最著名的中山桥是号称“天下黄河第一桥”的兰州中山桥,这座位于白塔山下、金城关前的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它为纪念孙中山而更名为中山桥的时间是民国五十三年(1942年),比漳州的中山桥晚了整整16年。经查阅相关资料,中国没有比漳州的中山桥更早的中山桥了。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认为“这是全中国第一座以国父孙中山命名的大桥,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山桥”。因此,中山桥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桥梁,它既是重要的现实建筑,又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历史名桥展新姿

    漳州人对中山桥爱护有加。公元1951年,建设龙诏公路时重新修建了中山桥。1961年,建防洪堤时,在桥北端建闸门。1964年,桥墩灌注混凝土加固,改建钢筋混凝土桥面。1987年,为更好泄洪,把桥中段的沙洲夷平,拆除沙洲上待御巷的民房。然而,沧海桑田,岁月无情,中山桥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老去,这座承载文化名城厚重记忆的建筑终成危桥。进入21世纪,桥的部分钢筋裸露锈蚀,桥墩与桥面出现裂缝,桥面破损益加严重,桥碑亭逐渐倾斜。2000年5月,漳州市建设局组织专业潜水员对桥墩基础进行观测摸底,发现各桥墩均不同程度淘空,其中5号桥墩基础仅剩五分之一,经施工队伍临时加固,使其潜在危险得到一定的缓解。由于市区段九龙江河流水力发生变化,中山桥成为市区江中阻水面最大的一座建筑,桥下水流湍急,桥墩基础遭受冲刷。2002年6月,经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专家现场勘察鉴定,认为这座桥已经超过设计使用年限,属四类桥梁即危桥。因此,漳州市政府决定封桥,禁止人车通行,过江要经九龙大道新桥和新华南路战备桥绕行。

    公元2008年6月,漳州市人民政府筹资人民币7000万元改建中山桥,南端接双庵路,北端接钟法路,总长489米,主桥长366米,宽12米,为步行观光桥。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桥面铺石,用材古朴,融传统元素与现代气息于一炉。桥墩采用连续“V”形墩设计,如同展开双翼掠水飞行的海鸥,显得生动活泼,洋溢青春。长虹卧碧波,名城添新景。竣工通行之日,漫步桥上,观赏江景;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作为漳州人,会倍感自豪,会更爱家乡。

    旧中山桥保留桥碑亭及部分桥面、桥墩,对桥碑亭进行纠偏、修缮,对桥面、桥墩进行维护、加固,并建面积1万平方米的遗址观光区,以保护文物,记载历史。在这个遗址观光区,还进行园林绿化建设,在西侧湿地种植水生植物,使其与桥头的景观相互映衬,让它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光、健身的好去处。

    中山桥没有从漳州大地上被抹去,而是以崭新的容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以它既传统又现代的姿态延伸故乡人的记忆,续写更灿烂的辉煌。 

    
上一篇:漳州中山桥
下一篇:江西逢渠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