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道官桥
2011-09-01 


    清朝顺治年间,现东岳镇(原大庙乡)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名叫杨应魁(父亲杨腾龙任江西按察使),去成都应试,路经天仙至金华马路(即石板路),行至靠近梓江的山谷下,一条小溪被洪水阻隔,两岸行人静悄悄地等着山洪消去,继续前行。可是,梓江大河水也涨得很高,山洪同江中倒灌水合在一起,久久不见河水消退。一些急于赶路之人便将衣服顶在头上,光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石礅子到对岸,虽然水打齐人的夹窝,但水没有冲力,常走此路的人对石礅的位置和距离都熟悉,似乎还很安全,小孩子只有骑在大人肩上由大人带过去。此情此景,杨应魁既感到困惑,又为一些人的勇敢精神和过路行人如此不便所打动,当然,更多的是同情,当他问到,为什么不修桥呀?得到的回答:众口一词“没有钱”。他沉思片刻之后说:乡亲们,如果这次考试我被高中,榜上有名,我来给你们修一座桥。话完,众人齐声高呼,你一定会高中。在无奈的情况下,杨让一些人牵着、扶着过了河,继续上了征途。

    经过考试,杨榜上无名,但他精通满汉文字,朝廷正急需这样的人,所以作为特别人才,打破常规,破格委任为叙沪道,转任郎中,擢台州兵备道,进江西按察使。他走上仕途之后,处处表现出公正、刚直,有智慧,关爱百姓,政绩非凡。《通志·经籍志》、《保台实绩录(一卷)注》:“杨应魁以兵部郎中出巡台州,适闽逆耿精忠遣兵犯浙,围逼台州。应魁从贝子富喇塔驻台,拊循兵民,条画守御,颇着惠爱,故郡人在此以志其功”。《通志》:“康熙之年,分巡永宁道,值镇兵剿江安‘上寇’关天民,城中空虚,贼骤来,势危甚,应魁征训乡勇擒贼,招集流移,人皆安堵。”

    杨应魁把对乡亲的许诺,一直放在心上。康熙初年,他慷慨捐银数百两,由当地工匠营造了一座长约三丈,宽约七尺,高约一丈五尺,以条石砌墩,两根大木料作梁,上面以宽大厚实的石板盖面的石桥。从此束了两岸民众祖祖辈辈常被洪水阻隔而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生活之苦,人们对杨之义举无不铭刻在心,并代代相传。

    道官桥为民众忠实地服务几百年,由于年久失修,多处破损,成为危桥。1948年,当地民众在文正字(农民,有文化)的主持下,出钱、出物、出力,由石匠赵克成负责施工,重新修建石拱桥,较原桥加宽了点,增加了栏杆,使用至今。但桥名仍为“道官桥”。
上一篇:道官桥的故事
下一篇:西湖断桥典故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