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吕忠达:创新成就梦想
2011-07-08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一五”交通重点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8年5月1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是国道主干线沈海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里程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的地位。

    2007年6月26日,世人瞩目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合龙。大桥建设攻克了多个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而这背后,有着一个英雄的团队。

    吕忠达,正是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杭州湾跨海大桥总工程师。

    在杭州湾上架设大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杭州湾跨海大桥前期准备长达11年,吕忠达于1995年以专家身份参与杭州湾通道前期工作,2001年6月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成立后,他即担任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一职,这一年他才37岁。而环顾国内类似工程,东海大桥、苏通大桥总工程师年龄都在55岁以上。如此年轻的总工,算得上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创造的另一个国内第一。

    而事实上,这位长安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的高才生,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曾经在大学当过老师,做过施工员、施工队长,修过路建过桥,对土木工程的流程与规律可谓了如指掌。

    “我担任这一职务的不是因为成功而是因为失败。”吕忠达说,离不开之前他在招宝山大桥的失败——1998年9月24日,招宝山大桥即将合龙之时主梁断裂,引起轰动,而吕忠达当时也是副总工程师兼工程处处长。“我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应对,突破所有既定限制,在最短时间内制定了重建方案。”吕忠达坦言:“失败最能提高自己,这次失败使我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

    有人说,在杭州湾上架设大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大桥工程指挥部一位负责人清楚地记得,14年前当建桥设想第一次摆上桌面时,在场的不少专家都惊讶不已。有位专家说:“我认为要研究的不是可行性报告,而是不可行性报告。”

    作为举世闻名的三大强潮海湾之一,杭州湾建桥施工难度之大举世罕见:浪高、流急、潮差大,且流向紊乱,小气候变化无常,一年中能在海上施工的时间只有180天;海底还有30多米深的砂性淤泥层,并有大量的浅层天然气,一打桩随时会喷涌而出……

    2002年5月,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一家世界著名桥梁建筑公司的大楼内,当前来咨询的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把施工难题介绍完毕后,现场一片寂静,原本信心十足的外方技术专家一时间集体“失语”。最后,外方只能以一句“如此复杂的施工条件,想找到解决的办法需要时间”匆匆作结。

    求人不如求己

    既然设计无法指导施工,那就让施工来引导设计。

    吕忠达介绍说,大桥指挥部在面向全国征集大桥施工组织和桥型方案时,开创性地采用了以施工单位为主,并由其邀请设计单位组成联合体投标的模式。同时,鉴于海上施工难度极大,就尽可能压缩海上施工时间,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倡导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的设计和施工理念。打个比方,就是把组成桥梁的桩基、桥墩、箱梁等部件当作“积木”,先在陆地的工厂内造好,然后再用大型机械设备搬到海上“搭积木”。

    面对杭州湾特殊地理环境形成的无先例的恶劣施工条件,面对跨海大桥建设的“一项项空白”,吕忠达和他的团队选择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自主创新!

    “在杭州湾大桥工地上,创新没有旁观者”

    回顾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1300余个昼夜,就如同翻开了一本桥梁创新“教科书”。大桥工程指挥部的人都说:“在杭州湾大桥工地上,创新没有旁观者。”

    这座大桥,混凝土用量达到了245万立方米,相当于再造8个国家大剧院;用钢量达到了80万吨,相当于再造7个鸟巢;工程的总投资额14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1座武汉长江大桥;整个大桥共有1844盏路灯,每盏灯安装了单灯控制模块,它的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大桥上实际车流量来调整路灯亮度和路灯开启密度,这项世界独创技术,也是首次运用在道路、桥梁照明上……

    “我感到,很多技术是逼出来的。”吕忠达说。

    “杭州湾大桥其中海上的18.27公里是采用70米整体预制箱梁和海上架设技术建成的。一次性要把70米梁、850万吨混泥土浇筑完成,这是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做过的。这种浇筑方法会导致什么问题,早期开裂问题怎么解决?当时非常头疼。”吕忠达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最终提出二次张拉技术,也就是低强度张拉技术。”吕忠达分析说,就是要在高温要降下来的时候,梁底正好在开裂的前期,从外面施加力量,使它有一个平衡点。“我们的科技创新一定要为了克服客观自然的挑战去创新,并不是说为了创新而创新。”吕忠达。

    施工过程中,大桥建设者们遇到了中国桥梁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难,经历了19次台风、天文大潮、浅层气等恶劣条件的考验。正是在吕忠达的带领下,大桥建设者迎难而上——

    大桥深海区上部的结构采用70米预应力砼箱梁整体预制和海上运架技术,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了1430吨;采用整桩螺旋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横下来管内可走人,竖起来有30层楼高,如此巨大的“定海神针”,在国内外桥梁钢管桩中位居第一;在滩涂区浅层气,采用有控制放气的钻孔灌注桩,这一施工工艺在世界同类地理条件中尚属首创……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确保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顺利建设,还被运用到舟山连岛工程及国内其他大型跨海大桥、京沪高速铁路等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最核心的不是专业技巧,而是做学问的态度

    如今,找吕忠达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

    目前,他还带着10多个硕士、博士研究生。“我也给他们课题做,也手把手传授技艺,但说的最多最核心的不是专业技巧,而是做人做学问的态度。”他时常告诫学生,做土木工程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岗位勤奋努力,一定要报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对环境、对象了解不透就会出事甚至出大事。

    正是这种对待科学的严谨和执着,使得他把大量时间专注于工作。“曾经有三年时间,我每个月在家时间就一两天。”吕忠达说:“妻子是上班族,对他事业极为支持,选择了我,也就选择了我的职业。”

    “中国是一个桥梁大国,桥梁界一直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中国成为一个桥梁强国。”2007年底,他在做《挑战与创新》的演讲时断言: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强国的标志。这也成为中国工程院众多院士、专家的共同观点。

    国际桥梁界公认的桩基泰斗、美国工程院院士杰·韦克教授,专门给大桥指挥部来信,称将把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经典案例收入其正在撰写的一本专著中。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