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用“桥”装扮津门
2012-05-23 来源:天津日报
[题记]:每一座造型生动的桥梁背后都有一位睿智的设计师,中国桥梁的每一次大跨越都洒满了一批批桥梁建设者和设计师们的汗水,他们共同托起了中国桥梁的光荣梦想,让中国桥梁骄傲地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桥梁的每一次飞跃都会让我们记住一批设计精英们,刘旭锴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年天津金钢桥的设计,刘旭锴认为它不够完美,放在今天他会在视觉效果和实用性上考虑得更加全面,不留或者少留遗憾;毕竟那时他还年轻,毕竟那是他首次独立设计的第一座桥梁。


 
  1989年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刘旭锴回到了他的故乡天津,扎根在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从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到桥梁设计领域的特贴专家,从最基层的设计人员到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旭锴在默默无闻中已成长为知名的桥梁设计专家和管理英才,参与了大大小小数百项桥梁工程,见证了天津桥梁事业的变革与发展,书写着他与桥梁的不解之缘。

  足球小子的桥梁情结

  刘旭锴从小喜欢踢足球,他给同学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穿着一身运动服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经常是仓促中来不及换掉运动服便一头钻进实验室。

  喜欢运动的刘旭锴从小成绩优异,17岁高考那年,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决定选择南方的院校。因为父亲认为,北方长大的孩子应该在南方生活一段时间,以便感受不同的生活环境。当时依照刘旭锴的高考成绩,上海、广东他都可以选择,但考虑到距离原因,刘旭锴最终选择了上海同济大学的桥梁结构专业。

  当时同济大学的名誉校长是我国桥梁界的泰斗李国豪教授,项海帆、范立础等桥梁界前辈也是刘旭锴的老师,他们的治学态度影响了刘旭锴等一批人。“那时候我们就知道,项老师、范老师等前辈基本上都是夜里十一、二点才会休息,一直致力于学术方面的研究,他们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

  四年大学毕业之后,刘旭锴决定继续深造,一边踢球一边求学。至今让刘旭锴记忆犹新的是,项海帆教授为了鼓励学生锻炼身体,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经常资助他们打球,一出手就是50元,在上世纪80年代初,50元绝不是个小数目。那时候刘旭锴便从足球的运动中体味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为他日后设计桥梁全盘考虑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足见当时项老师的用心良苦。

  设计是为城市装扮

  1989年从同济大学硕士毕业后,刘旭锴觉得自身的就业条件已经成熟,而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20世纪90年代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大量资金涌入城市基础建设领域,因此,刘旭锴决定抓住机会投入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能是北方人比较传统,刘旭锴最终选择了回天津老家工作。天津的交通项目启动较早。20世纪90年代,天津刚做完城市的基础设施改造,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特别是永和桥,是当时国内最大跨径的桥,由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的项海帆、范立础老师联合攻关。“在攻读研究生的时候,老师经常拿永和桥的科研资料给我们展示,它基本上成为当时国内的一个范本,那时候我对天津市政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刚到工作单位之后,刘旭锴参与的项目很多,一年大概要接触十几个项目,刘旭锴得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锻炼舞台。据刘旭锴回忆,当时什么样的项目他们都有机会介入,从最简单的小项目到重点工程,他们参与的项目很丰富。

  在京福公路唐官屯立交设计工作中,刘旭锴负责上部结构预应力设计和计算工作,当时的计算手段比较落后,采用PC-1500单片机程序计算,输入数据量大,计算时间长,而且每调整一次预应力束都要重新计算,一直制约着预应力结构设计。刚到设计院没多久的刘旭锴凭借扎实的知识,对预应力计算分析程序进行了改造,并移植到微机上,将工效提高了十余倍。

  纸上得来终归浅。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好桥梁设计。 “书本更偏重设计理论,但实践还需亲自动手。设计单位就像一个服装加工厂,设计桥梁就是给城市设计服装,你学会了服装裁剪或者是时装的样式,但是真正到动手的时候,这个设计院就是一个加工厂,是要出产品的。”刘旭锴说道。

  设计:桥梁之灵魂

  刘旭锴担当独立项目负责人的第一个产品是金狮立交,这是一个中等的城市内环线立交,真正成为项目负责人以后,刘旭锴意识到做一个完整的项目要涉及到很多专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一些桥梁工程,特别是市政项目,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桥梁项目,还涉及到道路的设计、房屋的拆迁、城市管网的布局、原有结构的调整等等,而且城市立交地下有很多构造物,一些大的污水管道、通讯、电力都要和整个的工程建设发生关系。“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到施工中所能遇到的所有问题,应该说是设计和施工共同把这个作品完成,所以很多能工巧匠都是从施工单位出来的。”而且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何能够把国家有限的资金使用得最合理,从而实现最大的交通功能,乃至景观需要、人文需要等,都是作为一个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1994年,29岁的刘旭锴已做了16个项目,但他觉得能实现其设计理念的还是以后的工程。1996年,刘旭锴承担了金钢桥的设计工作。金钢桥是美国人于1924年根据当时天津的交通需要建造的一座开启桥,历经近八十年沧桑,大桥损坏严重,而且已不能满足天津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成为亟待重建的“危桥”,新桥的建设迫在眉睫。刘旭锴独立担纲了这座桥的设计任务,那一年他31岁。

  金钢桥是当时留存不多的开启桥,类似于一个文物。在拆与不拆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争议。这让刘旭锴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刘旭锴深知:这一仗必须打得漂亮。他运用新技术,提出了三个设计方案和7种形式,最后优化出双层桥、中承式无推力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方案。当时在国内这种拱桥并不多见,建成后受到了各方好评。该桥以构思新颖、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等特点获得天津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从设计到施工,工程在一年内就完成了。那一年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一天往工地上跑几个来回。

  刘旭锴说,当时很多细节都经过了仔细考虑,而争议较大的有比如边拱的外装饰(主拱是钢管混凝土结构,是一个哑铃形的结构),边拱则只是混凝土结构,大家当时都认为只作为混凝土结构不用任何的装饰。而刘旭锴决定用钢板做成半圆形包起来,让桥两侧看来是一体的,立柱也用钢管包装,拱桥加立柱使得整个桥的线条都被勾勒出来。当时也有人认为桥的结构做出来以后不用任何装饰,但他认为还是要适当加一些东西(桥也要穿衣服),这其中就加了不少他自己的想法。

  顺驰立交桥也是刘旭锴理念的一次完美体现,它将以前的缺陷加以弥补,是当时天津最大的立交桥。顺驰立交地处五叉路口,在设计中,刘旭锴首次采用了预应力曲线箱梁和异形箱梁计算理论,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了空间结构优化设计,减少了不必要的配筋,使结构更加合理,为处理复杂结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桥品如人品

  “作为一名设计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善于总结和吸纳。”刘旭锴认为,设计师不仅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同时还要包容,允许别人有不同的建议和意见,要把问题放在更宽广的层面去考虑。作为一名技术工作者,应该用更宽广的胸怀吸纳别人的优点,总结别人的不足。不能因为一个工程做得不好,就否定一切,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有它的亮点和长处,在一定程度上,失败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辨、总结的过程。“如果你在做一个新的作品时,能够把别人的优点都吸纳进来,那么你做的作品一定会更加完善。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因为桥梁要经过百年的考验,是百年的生命工程。”

  桥梁是凝固的艺术,是在总结和吸纳的基础上,追求力和美的统一,追求技术的创新。但土木行业是一个应用工程,太多的技术突破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保证。“有时候技术上应该允许一点保守,不能说我们都是全新的突破,应该在总结别人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这是更主要的。不能过多地追求突破,过多地追求突破有时候是对于一个工程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刘旭锴看来,桥梁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也许更应该注重对桥梁结构的追求,注重在构造和材料上的创新,而不能过多地追求所谓的世界第一、首创。因为跨径会被突破、技术也会被模仿,大浪淘沙后,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桥品”,是桥梁的安全和寿命。

  低调院长先锋管理

  从一名普通的桥梁设计人员到道桥所副所长、总工助理、总工、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刘旭锴用了13年的时间,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桥梁人生路。

  在天津市政院,员工们对刘旭锴的评价是:非常低调。记者眼中的刘院长:语言平实、衣着朴素、平易近人。就是这样一个异常低调的高层管理干部,却有着先锋的管理理念:“下属执行力不够,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领导者下达的指令不明确。”“企业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它是长期积淀的成果。”作为设计院的常务副院长,刘旭锴认为管理中最难的地方就在于领导指令发出的明确性、可行性以及反馈渠道的通畅性。很多领导都把这一点简单地归咎于下属的执行力不够,但刘旭锴却说:“如果指令不明确,跟踪、反馈的力度也不够,那么很可能导致指令的中途夭折,出现问题一定要从领导的指令中找根源。”

  刘旭锴认为,企业的管理应该上升到一个文化的层面,应该少一些硬性的、指令性的、计划性的管理,更多一些人文和人性化的关怀。企业发展要先讲战略、机制、团队,最后才能讲文化,文化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积淀出来的,是把企业里每一个人的文化积淀统一在同一个系统里的过程,这比讲战略、讲机制、讲团队都有难度。

  为了充分调动企业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设计院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设计了不同的发展平台,比如五年左右是青年岗位新星,再往上是青年首席设计师、院特贴人才等,设计院为不同阶段的人设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追求。其实,在大环境同质化的情况下,真正能留住人才的东西就是软环境,而所谓的软环境其实跟领导人的思想境界有很大关系,作为常务副院长,刘旭锴谦虚、低调、平易、务实的人格魅力或许也是增加市政院人才凝聚力的原因之一。

  助力滨海新区

  当记者再次来到天津时,已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日异月殊的变化,用“美”来形容似乎已远远不够。而编织这座城市美丽外衣的正是天津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天津90%的城市景观设计都出自市政设计研究院。”这一点也让刘旭锴倍感欣慰。

  2010年1月11日,天津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政府和政协正式挂牌。滨海新区是在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区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形成的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是中国继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重点开发开放的区域。而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嫁衣的正是刘旭锴所在的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在新区的整个建设中,刘旭锴带领着他的设计团队亲身经历了滨海新区的起步和发展:从一片片荒凉的盐碱地上铺筑的第一条路、埋设的第一条管线;从开发区起步区到后来的工业区、开发区西区、各功能区;从滨海第一座海河独塔斜拉桥到滨海第一座大型立交桥;从开发区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到上万公里管道。设计完成了具有四维建筑特点的亚洲跨径最大的双叶立转式海河开启桥、填补天津市多项空白的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全国首次在轻轨桥梁中采用桩基托换技术的中央大道新港四号路地道工程、工业废渣碱渣土在路基中的使用,具有高技术难度节点的集疏港二期中段、南段工程、广泛应用新材料的中心渔港陆域一期基础设施道路及排水工程、对不同地段采取不同处理措施的响螺湾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多项技术创新的空客A320基础设施工程、高难度复杂技术处理的中新生态城污水库治理等工程,赢得了滨海新区各级领导的好评。

  刘旭锴语录

  “踢足球和团队作业一样。如果协调得好,赢球的几率就大一些。个人的优秀是很微不足道的,应该是团队的优秀,如果你把一个团队管理得很好,做出来的东西就更优秀。”

  “一座桥梁的存在价值是否永恒,是否具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应该由多种因素决定,不能只为了追求景观而造景观。”

  “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要真正把这个桥的设计与历史的文化内涵相融合。我们的桥梁设计者还太缺少文化内涵,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它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来累积。”

  “对于设计师来说,细节的把握非常关键,可能对于一些桥梁我们更注重它的宏伟和气势,但是对于细节的处理往往过于简单,常常只是因为细节的瑕疵而令桥梁整体的感觉大打折扣。”

  “任何一个作品如果单独追求美都是不现实的,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结构和建筑的互相配合。桥梁负责人既要担当建筑师,又要担当结构师,而建筑领域里建筑师和结构师是各有分工的。”

  “桥梁设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设计理论和实践技能,更要有历史的使命感,文化的责任感。”

  刘旭锴名片

  1965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同年进入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从事桥梁设计工作。

  2003年至今,任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院总工程师。

  天津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天津市131人才库第一梯队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主持设计了天津的金钢桥、金狮立交工程、丹拉海河大桥、卫国道顺驰立交、亚洲第一独塔钢混斜拉桥——塘沽渤海大桥等多项市内外重点工程。

    
上一篇:以动态观念看规范
下一篇:风雨桥梁情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