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苏宝伶:铁骨军魂演绎建筑人生
2012-08-31 来源:中华建筑报
苏宝伶

  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现代企业管理者,他身上既有军人的坚毅又有领导者的睿智,凭借一身正气和对事业的满腔热忱,平凡的他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他就是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简称四公司)董事长苏宝伶。

  裁军:“铁道兵”走进大市场

  1984年1月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做出震惊世界的重大决策:中国裁军100万。随着百万大裁军,铁道兵三师十四团的两千多名官兵在一夜之间被推向市场。当时,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坚定地说:“脱下军装到市场竞争去,能活则活,活不成那就是死!”

  在兵改工后的22年时间里,当年那支铁道兵团队从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走来,从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小施工队伍成长为如今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型施工企业,成为扬名黑土地建筑市场的中铁十三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军人,苏宝伶更是一路风雨兼程地走过来。蓦然回首,苏宝伶有着千言万语。

  “我是一个兵”,这是苏宝伶与这支队伍所有人的共同信念。无论遇到千难万阻,他们始终用军人的品格约束自己,并把这种精神注入企业精神中,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1993年,在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修建牡丹江莲花电站过程中,这只顽强的队伍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凭着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夺得了莲花电站的胜利,并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赞赏。为褒扬这支铁军在那个年代的卓越贡献,他们在电站附近的一块巨石上刻下:“水深、流急、石顽斗不过铁十三!”几个大字。如今,这块巨石依然屹立在莲花电站附近,成为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奋战黑龙江水电市场的历史见证。

  奋进:苏宝伶力战黑龙江

  当初,这支队伍在进军黑龙江公路市场的最初几年走得并非一帆风顺。回忆当年,公司落户哈尔滨时,苏宝伶时常坐着马车来到道外区先锋路,当时那里还只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菜地。就是在那里,公司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兵改工初期,这支队伍曾两度在黑龙江市场亮相,一次是嫩漠公路,一次是大公路。由于不熟悉市场竞争规则,这两次留给他们的都是苦涩的回忆。

  在企业经营低谷中上任的新班子重新旗鼓,并对在莲花电站中表现卓越的苏宝伶委以重任,向黑土地建筑市场发起了第二次冲锋。1996年,苏宝伶拿到了当时公司的第一大工程——鹤(岗)大(连)高速公路牡丹江宁安段温春互通区工程。签订合同时,业主对他并不放心。苏宝伶说:“活我一定干好,如果达不到你们的要求,我随时卷铺盖。”当时公司家底薄,公路施工经验不足,但苏宝伶和几十名职工呕心沥血,自筹资金购买了部分机械设备,并克服重重困难,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建成全线最优的互通区,省重点工程检查团组织沿线8家施工单位到他们的管区参观。

  阔别黑龙江公路市场数年之后,苏宝伶以自己的真诚和汗水为四公司重新叩开了市场之门。年底,公司再次承揽到方正虎林公路密山段改造工程,并以最快的进度、一流的质量通过验交,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优质工程竞赛“先进施工企业”称号。两战两捷,四公司在黑龙江市场声名大振、信誉倍增。

  1998年,苏宝伶带队回师哈尔滨,在省重点建设工程哈(尔滨)双(城)高速公路夺得投资过亿元的两个合同段。苏宝伶带领职工背水一战,历经两年顽强拼搏,公司履约能力被哈双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评为全线最佳;工程被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协会授予“全省用户满意建筑工程”称号;四公司被黑龙江省交通厅授予“全省公路建设优秀单位”称号。他们修建地哈双高速公路黎明站分离式公铁立交桥创造黑龙江省公路桥梁建设史上四项第一,即第一次跨越铁路站线、第一次采用直径2.5米钻孔灌注桩、第一次采用最大吊装为137吨的50米等截面混凝土T梁、第一次由施工单位开发研制出架设50米T梁自动架梁机。在交通部竣工验收时,该桥质量综合评分97.26分,在全国22个在建项目质量检查评比中获得总评分第一名。

  2002年,黑龙江省大型公路建设项目同(江)三(亚)公路方(正)哈(尔滨)段扩建公路开标,在48家施工单位参与角逐的12个合同段中,四公司独中2标,令行业同行刮目相看。现在,黑龙江市场成为四公司最稳固的支柱性市场之一。

  10年前,苏宝伶带领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职工重新扣开了黑龙江建筑市场的大门,并很快形成滚动发展的局面。再近十年的时间里,黑土地公路网上的每一条公路几乎都有四公司职工奋战的身影:哈双高速公路、绥满公路、哈尔滨西外环、京加公路、北黑公路、鹤大公路等工程都留下了四公司职工辛勤的汗水。

  通过苏宝伶的努力,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正积极运作哈尔滨市绕城公路东北环BOT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哈尔滨市最大的BOT项目,全长约25.8公里,西起哈尔滨市松北区秦家镇,东至哈尔滨市道外区东风镇。哈尔滨市东北环的建设对于缓解哈尔滨市交通压力,促进黑龙江省“ok”型公路主框架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苏宝伶在黑龙江市场十年磨一剑,使四公司在逆境中东山再起。苏宝伶说,市场开发没有捷径,靠的就是诚信和不畏艰险与勇攀高峰的企业精神。而这一切也正是当年铁道兵精神在苏宝伶身上的折射。

  腾飞:四公司挺进全中国

  接任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的大旗后,苏宝伶不断调整经营战略,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他按照“承揽、管理、改革、创效、发展”的十字方针和“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立足路内、面向社会、多业并举、以优取胜”的发展战略,使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四公司的施工地域已扩展为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东起台州湾,西至内蒙古,施工足迹遍布18个省区;行业领域已由铁路发展到公路、水利水电、机场、码头、城市地铁和高层建筑等市政建筑领域;年施工能力由20多年前的不足100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超过15亿元。

  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在建筑企业中迅猛发展,如今已跻身建筑企业强手之林。他们在建筑领域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承揽了集通线、牡佳线、京九线、西合线、内昆线、粤海通道、渝怀线、宜万线等20多项国家和地方铁路工程,累计施工里程达657.68公里,不但缓解了施工任务不足的矛盾,而且实现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参与修建了太旧、宁台温、鹤大、沈山、三灵、同三、京福、济洛、遵崇等公路建筑,施工里程达334.77公路。同时,他们还参与修建了引松入长、吉林热电厂给水戽头、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四川福堂电站、长江护岸工程、松花江大顶子山杭电枢纽工程等水利水电工程。其中,松花江大顶子山杭电枢纽船闸工程虽然是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涉足船闸工程的处女作,却以最快的施工进度、最好的工程质量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离别天山千里雪,但见东方万顷浪,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问江南稻花香。”多年来,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破浪前行,铁道兵精神被一次次真实的演绎着。2001年夏天,福建戴云山脉北麓,在三福项目部11.1平方公里的工地上,职工们正在昼夜不停地施工。他们在半山腰人工开凿的狭窄作业平台上忙着钻孔、立模。为抢抓工期,职工们7天7夜没睡一个好觉。由于机械设备运不上去,施工队就组织人力挑石头、倒水泥、运沙料。

  2001年冬天,北风呼号,在嫩江尼尔基坝下交通桥工地上,施工人员穿着厚重的棉衣仍旧瑟瑟发抖。寒风中,工地上的人都变成了“白头翁”。墩柱浇筑时,施工棚内外的温差达70多度,施工人员在棚内满身是汗,出了施工棚马上被冻硬,其痛苦是常人所难忍受的。

  22年暑往寒来,铁道兵精神逐渐升华为今日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企业精神的核心。面对在这种精神支撑下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苏宝伶对市场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只有牢牢置身于市场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才能永远立足于不败之地。”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方向、破浪前行,也正如苏宝伶所讲:“我们紧紧把握住市场竞争的取胜法则”。经过多年的积淀,这个法则成为四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这一指导思想,苏宝伶认为关键是要做到“说到做到”,他说这是衡量公司每一位职工的职业道德标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苏宝伶把“说到做到”与企业的指导思想协调统一起来。在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汊河特大桥开工时,他提出“提前一年完工”的口号。业内人士都清楚基建领域施工工期滞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提前一年完工”被很多人认为是苏宝伶炒作自己而已。但最终他用结果实现了承诺,他真的说到做到了。在哈尔滨东风互通区施工中,再一次让建筑业同行见到了苏宝伶“说到做到”的作风。东风互通区连接着哈同公路及哈尔滨绕城公路,同时也是哈尔滨通往东北部松花江沿岸各市县的必经之地,业主和黑龙江省交通厅都期望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能在当年将互通区半幅建成通车。苏宝伶说:“半幅通车干啥,要通车就一定要全幅通车。”以当时的情况看,业主和监理都认为“提前一年通车”不太可能。然而,当不可能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时,业内人士对四公司企业领导人一言九鼎,说到做到的作风无不敬佩不已!

  如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大,中铁十三局集团四公司在苏宝伶的带领下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积极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现代企业制度。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有着革命光荣传统的建筑队伍,一个在市场竞争中涅槃重生的企业,一个有着能够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领路人的强大经济实体,定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迎来再次腾飞。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