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坚守阿富汗一线的中国工人——董光贤
2014-05-21 
中国桥梁网讯(通讯员王凯)走进阿富汗喀布尔市,这座群山环抱之中的首都看起来宁静而古朴,微风阵阵,街道两旁的榆树叶沙沙地落下。几辆军车满载士兵飞驰而去,顿时尘土飞扬,只能看到昏暗的一片。

  阿富汗梅巴公路修复工程

  我国援阿富汗科教中心项目部灯火通明,中铁十四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济师、项目经理董光贤伸伸懒腰,终于把工程竣工报告审核完了。

  这是他在阿富汗干完的第三个项目。十年如一日,他坚守在这里,不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险恶。

  忠于企业 牢记使命看担当

  提起阿富汗的施工环境,去过的人都连连摇头。吃饭没蔬菜、外出没公路、通讯没线路……

  2012年初,干完了梅巴公路项目后,董光贤心想,终于可以回国陪陪家人了,至少去个安全点的国家继续干。

  阿富汗人民渴望拥有现代化教育机构,但由于资金短缺而无力兴建。怀着对阿富汗人民的深情厚谊,中国政府加大对阿民生工程的援助力度,出资兴建科教中心、喀布尔大学等项目。

  
  董光贤(右二)陪同阿富汗教育部副部长哈麻勇(中)参观科教中心教室

  4月,公司中标援阿富汗科教中心项目。谁能够、谁愿意当这个项目的经理?公司经过慎重研究,还是选择了董光贤。

  接到通知后,董光贤有点愣神了。在阿富汗9年了,他是坚守时间最长的人,没有之一。2003年和他一起来的同事,早就调往其他国家了。

  不过,公司总经理杜瑞海的话很有说服力:援外项目,责任重大;你最熟悉当地政情民情;和当地长老关系最融洽;精通英语、阿富汗语;使命感最强,员工也最信任你……

  董光贤没有再犹豫,说:“我服从公司安排。”

  这么多年了,从济南东区项目部调往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公路,然后到梅巴公路,以及现在的科教中心,董光贤最不擅长的就是“讨价还价”。公司的信任就是他前进的动力。

  “提起2013年项目中期验收,那个自豪!”谈起科教中心项目,董光贤依然激动,说话也有些跳跃。“阿富汗教育部副部长惊叹地说:‘阿富汗从未有过条件这么好的教室!学生们有福了!’几位爱挑刺的验收官员,朝着我们的安装好的铁栅栏,‘啪!啪!’地一通猛砸,结果是完好无损。他们也很惊讶,对我们的施工质量竖起大拇指。”

  
  援阿富汗科教中心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董光贤带领团队推行“零距离”管理,打造出“安保措施高度严密、突发应变高度到位、人员调配高度统一、成本资金高度集中、施工工艺高度精细”的管理模式,先后派遣60余名技术人员,调配30余台(套)设备投入到施工中,提前两个月完成科教中心施工任务。

  “当我们把坑坑洼洼的路修平,当地的阿富汗朋友紧紧地拥抱我们,那种高兴劲就像过年!那个时候,心里真是感到特别幸福,觉的自己是有责任、有价值的人,抛家舍业地来这里,也不觉得苦了。”董光贤有些哽咽地说。

  阿富汗教育部副部长阿斯夫查看了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我国援阿富汗科教中心项目后,对参建员工说:“你们打造了首都重建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我国现代化教育的春天。”

  攻坚克难勇挑重担显身手

  2003年11月,董光贤初来阿富汗。下了飞机后,他坐上了开往贾拉拉巴德市的大巴车,翻越海拔1000多米的山地,胸怀壮志的董光贤颠簸一天到了项目驻地,放下行李四周看看,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

  没有蔬菜,只有牛羊肉和干果;晚上宵禁、限电;没有网络、通讯信号不好;最要命的是,时不时听到远处交火的枪声。

  要选择放弃吗?要请求调换岗位吗?不。这个很小就赚钱养家、照顾弟妹的山东汉子认准一个道理:办法总比困难多。

  贾拉拉巴德公路全长74.3Km,连接首都喀布尔和巴基斯坦边境,阿富汗的绝大多数的外援物资都通过该路进入,是名符其实的生命线。

  开工之初,应业主要求,需要修一条长8公里的便道,但是据当地人介绍,沿路两侧有很多战争留下的地雷,没有人敢接近。时任路基队长的董光贤主动请缨,徒步查看便道,聘请排雷公司清除了3颗地雷、几十发子弹,为推土机、装载机的进入扫除障碍,项目施工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既有路改造,项目主要是路面施工,路槽要维修到施工标高,可以说,路槽施工的速度制约着基层和沥青的进度。项目部将这最重的任务交给董光贤。

  为了保证进度,他3次离开营地,冒着被袭击的危险成立前线指挥部,在地表温度高达50多度情况下,坚守施工一线,顺利完成任务,为06年底的项目竣工打下坚实基础。

  谈起梅巴项目,董光贤轻轻皱了皱眉头。“07年初,我去做征地拆迁工作,挨家挨户的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磨破了好几双鞋,白天谈好,晚上就挖,两个月下来,足足瘦了十斤。”

  “当地一位警官告诉我,对他们来说,道路是最好的防御工事,沥青是对付武装分子的弹药,修复这条路,部队机动能力就大大增强了。”“项目前20公里有18个涵洞,竟然成了武装分子埋放地雷的好地方,基本上都被他们炸毁过,有的还不止一次,项目成了交火战场。”回想起来,董光贤都有些后怕。

  “11年3月的一天,我从工地返回,在沿途饭馆吃午饭,突然感觉门口一个人鬼鬼祟祟,然后又悄悄地离开了。我立马意识到,有危险!赶紧给附近长老电话求助,不一会儿,长老的车开了过来,我刚刚平躺在车后座,把当地人的头巾盖在身上,就看到几个拿枪的武装人员进入了饭馆。”他叹了一口气,“要不是当时的机警,我可能不会在这里和你说话喽。”

  2011年底,梅巴项目艰难地竣工,又有一批同事调离了阿富汗,他们和董光贤拥抱告别,许多人留下了眼泪。

  董光贤也哭了,有了这份战地情谊,值了。

  脚踏实地 扎根一线成英才

  垂柳贴向大地,根才能扎得更深。作为学机械专业的“施工外行”,董光贤认准了一个死理:向一线去,从基础学。

  从此,阿富汗施工队伍里、员工宿舍里多了一个中国人的身影。董光贤和他们一起,走遍了贾拉拉巴德公路的角角落落,爬遍了沿途的大山,白天学施工技术、当地语言;晚上看图纸、学英语。随着阅历和知识的丰富,他也逐步升任项目副经理、支部书记。

  两年多过去了,董光贤能够流利的和当地人交流,再加上留着大胡子,带着头巾,站在人群里,已经完全分不出来了。他也经常让职工把项目种的蔬菜、国内带来的药品,送给附近村民。当地长老、民众都对这个憨厚老实、聪明能干的小伙子充满了尊重。有时候还邀请他参加部落里的聚会聚餐。融洽的外部环境,也为项目提供了一层安全屏障,许多危险苗头都是由于当地民众的通风报信,才转危为安。

  常年奔波在山间地头,董光贤的车上、兜里总备着干馕,渴了就喝口河水,饿了就啃一口馕。有人计算过,在贾拉拉巴德3年间,他走过的山路加起来有1万多公里,“徒步书记”的称呼在员工中不胫而走。

  董光贤说,在阿富汗搞施工,需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要有钢铁一样的意志,才能扛得住;要有垂柳一样的谦逊,才能干的实。

  四海为家 深深思念埋心底

  扁担挑水两头搁,顾得了一头,顾不了另一头。10年来,董光贤对家人的愧疚或许是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

  “这么多年,我用心去做一个好书记、好经理,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与丈夫。”谈到这些,董光贤面露愧疚。有一次,妻子身体不好,但是他又要回阿富汗了。握着妻子的手,他心头流泪,轻轻说:“那边一帮兄弟等着我呢!”善良的女人点点头。

  “女儿今年7岁了,我这当父亲的还没送孩子上过学,我亏欠她的太多太多。每次我离开的时候,她紧紧抓住我的样子,能让我难受好多天。”董光贤深深的自责。

  直到今天,董光贤也没想过,什么时候能呆在老家,像其他人一样,陪着妻子逛逛街、买买菜,晚饭以后散散步。

  战地见证坚守,岁月记录忠诚。十年来,董光贤有过无奈,有过不甘,却从来不曾向公司提过调换岗位的事。他已深深爱上了这值得坚守的事业。

  他说:“和家人在一起是幸福,为企业职工做事、体现出自我价值是一种更大的幸福。每当项目竣工移交,看着阿富汗人民的高兴劲,我心中就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是一名中铁十四局员工的人生观,一位海外建设者十年的坚守心曲。
延伸阅读: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