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滇缅公路“零公里”缅怀筑路英烈
2015-08-21 
   
   追寻先烈足迹,“重走史迪威公路”车队踏上通往大理的行程。

   追寻先烈足迹,“重走史迪威公路”车队踏上通往大理的行程。

   追寻先烈足迹,“重走史迪威公路”车队踏上通往大理的行程。

   20日上午,“重走史迪威公路”车队抵达滇缅公路“零公里”起点。

   20日上午,“重走史迪威公路”车队抵达滇缅公路“零公里”起点。
 
   80%路段穿越中国最坚硬的山区,横跨中国最湍急的河流;20万劳工付出死伤过万的代价修路;历时9个月,建成959.4公里公路……这组数据反映的是一条通往印度洋的陆地交通线——滇缅公路。抗战初期,全中国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8月20日,华西都市报与北京现代联合举办的“荣耀之途致敬英雄重走史迪威公路”大型公益报道车队来到滇缅公路零公里起点,回顾历史,缅怀筑路先烈。

   滇缅公路闻名遐迩,始于昆明西郊,终于缅甸腊戌。1937年,倭寇横行,犯我中华,山河沦陷,百姓离乱。时内陆与国际陆海交通几至断绝,为挽救民族危亡,坚持抗战,于是公议新辟滇缅公路。——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碑文

   现场探访/

   滇缅公路起点缅怀先烈

   8月20日,细雨。“重走史迪威公路”大型报道活动车队抵达昆明市西山区黄土坡立交时,向导邱强提醒:“前面就是滇缅公路了”。抬头一看,路标上写着“滇缅大道”,两旁高楼林立,一派繁荣景象。

   “滇缅公路的城区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拓宽的,原来很烂,很窄。”见华西都市报记者有疑惑,邱强解释,“我从上世纪80年代始踩人力三轮,那时候,这条路只能过一个大车,四周都是农田,听老一辈说,当年的援华物资就从这里进城”。

   从滇缅大道路牌到春雨路、岷山公交站交接处,远远就能看到滇缅公路零公里起点的纪念碑。

   这里,地处昆明西郊。纪念碑旁雕刻着20万劳工、南洋华侨机工队利用落后工具,凭着一腔报国热血在崇山峻岭中英勇筑路画面。

   修路由来/

   抗战时期急需开辟物资通道

   对于修建滇缅公路的经历和历史,邱强说,他这一辈人,从小听老人讲,还能有些记忆,但他的子女就“不太清楚了”。

   与邱强一样,成都人李晓渝女士对这段历史的记忆,也来自于她的祖辈。

   公开资料显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抗战开始后,海外华侨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国民政府也从西方购买了大量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就堆放在越南的海防港,但滇越铁路距离日本当时占领的广东太近,一旦遭日军轰炸很易全线瘫痪。

   因此,中国急需在云南建一条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

   1937年8月,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一项宏大计划——《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他建议,各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这样,来自海外的物资将能在缅甸港口仰光上岸,然后通过公路和铁路运到中国大西南后方基地。

   筑路往事/

   炸药粮食靠人力背上山

   1938年初,滇缅公路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公路上。他们中,绝大部分老人、妇女和孩子。

   成都市民李晓渝女士的爷爷和奶奶就是当时被征调到云南山里的。但他们都不是普通劳工,而是技术人员,爷爷负责爆破,奶奶负责记土方,为劳工发工资。

   李晓渝向华西都市报记者介绍,爷爷李广华是广东人,生于1924年,后来到英国和荷兰学习爆破技术。学成归国后,在重庆认识奶奶并结婚,后一起到滇西群山筑路。

   李晓渝回忆,奶奶常向她讲,当年的施工条件极差,每次爆破后,爷爷李广华总是第一个上去,查看爆破情况,在爆破现场,粉尘飞扬,爷爷和工人们每天都会糊上一身粉尘,后来患上寒热病,常常“打摆子”。

   “奶奶说,那时候炸药和粮食都得靠人背、马驮运上山,爷爷是广东人,没骑过马,每骑一次下山背炸药,大腿两边都要磨伤,几个星期不见好,但是他为了爆破精准,从来没休息过,一直坚持在山里指挥。”李晓渝说。

   除了穿越崇山峻岭,滇缅公路还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怒江和澜沧江。1938年,怒江和澜沧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钢索大桥:惠通桥、昌淦桥和功果桥。这些桥均为滇缅公路上的咽喉。

   抗战时期/

   上万辆车通行运送物资

   1938年8月,经过20万人的努力,滇缅公路成功通车,并促进了大后方交通业的繁荣。

   媒体报道,当时,西南运输处有团一级的运输大队10多个,拥有汽车将近一万辆。他们主要运输军用物资,如:武器弹药、车辆机械、汽油和军用被服等等,他们是滇缅公路上主要的运输力量。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日夜奔忙的还有政府单位的数千辆卡车,以及私立运输公司车辆,甚至有三四家人合买一辆车跑运输的。他们从缅甸大量进口棉纱、布匹、汽车零配件和所有能买得到的消费品运回国内,利润都相当丰厚,是商人的黄金时代。

   当年在滇缅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3吨的雪佛兰”、“3吨的福特”、“3.5吨的道奇”、“4.5吨的大国际”等等,这些都是当年美国生产的货车。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