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在长江上修大桥毛泽东对武汉情有独钟
2010-08-31 来源:中国桥梁网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古往今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桥。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十多年间一直是长江上唯一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我这代人小时候,都叫这座桥为“长江大桥”,前面并不冠以“武汉”二字,因为这是唯一。1959年连接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的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通车,但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江面比武汉窄得多,白沙沱大桥仅有800多米、长度仅是武汉长江大桥的一半,也只是一座造型简单的铁路桥,远不能与武汉长江大桥相比。直到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全部建成通车,长江上才有了可以与武汉长江大桥媲美的大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李文骥倡议,茅以升为首的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就向中央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纪念建筑”。这一想法与中央政府的意图相合。

  按中央人民政府的指示,武汉长江大桥从1950年开始勘测设计,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任专家组组长,苏联专家组组长由西林担任。如《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这篇社论所介绍:“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两年零九个月的钻探,作了四个比较线,召开了三次有国内桥梁专家、教授和有关单位参加的设计会议,才完成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初步设计,并请苏联政府帮助我们对这些设计加以鉴定,苏联政府接受我国政府的请求,委派了二十五位著名的专家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初步设计的鉴定工作。”在这些工作完成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4年2月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

  毛泽东在1953年2月来武汉时,听取了武汉长江大桥选址的汇报,还亲自踏勘线路,对龟山至蛇山一线比较肯定。

  修一座桥要中央政府指示、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政府帮助、中央政府通过决定,可见这个工程在当时之不易,也可见重视的程度,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啊!

  铁道部1953年成立了武汉大桥工程局,由彭敏任局长兼总工程师,后由汪菊潜任总工程师,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从1954年初开工,再到1957年10月建成,光工程就花了近4年时间,现在看时间长了点,可按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是相当不容易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秦汉当年参加了设计工作,据他回忆,虽然苏联专家是顾问、是参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但基本力量和决定权还是在中方。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内,横跨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北岸引桥303米、南岸引桥211米。正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桥梁,从基底至公路桥桥面高80米,下层为铁路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约20米,为4车道。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可终年航行当时的大轮船。

  武汉大桥正桥的的两端建有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桥头堡,造型为传说中的“琼楼玉宇”,从底层大厅到顶亭有7层,有电梯供人上下。大桥两侧有雕花栏杆,上面的雕刻多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等。在1985年武昌重建的黄鹤楼完工之前,长江大桥的桥头堡是这一带的最高建筑。可从顶亭眺望武汉三镇和江汉汇流,城市气势磅礴、大江宏阔壮美。

  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的195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用左侧四分之一版面发表范荣康撰写的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旁边是“李富春副总理参观长江大桥”的图片。第二天在报道长江大桥通车盛况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是“火车飞驰过长江——千年理想成现实,万众欢腾庆通车”;并用几乎通栏的版面刊登长江大桥的全景图;还刊有“从北京开往凭祥的列车,在万人欢呼声中第一次驰过长江大桥”和“汽车队伍浩浩荡荡通过长江大桥公路桥面”两副图片;一版同时刊登“表彰苏联专家对长江大桥的创造性贡献,国务院授予西林同志感谢状”的消息和西林的大幅照片,同日第四版还有武石的套色木刻“最后一根钢梁”。

  授予西林同等人感谢状的消息说,我国政府为了对康·谢·西林专家表示感谢,特以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名义授予“感谢状”。阿·波·格列佐夫同志等九位专家,在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中对钢梁拼装、机具制造、施工管理、培养干部等方面,各有特出的贡献,决定由铁道部分别授予“感谢状”。

  这个月,在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的同一天,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划分右派分子的标准》的通知;22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基本通过了《1956年—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这一草案,要求全民讨论;月初,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可谓大事多矣。

  多少年来,武汉长江大桥一直是武汉人、湖北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武汉人若要照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多半是以长江大桥为背景,知青下乡前、入伍离家时,都照这样的像。记得我上大学时,1980年与同学去庐山和黄山玩,路过武汉,船快到武汉时,乘客们都站在甲板上以大桥和长江为背景抢着照相。等一下船,我们几个就直奔长江大桥,每人在长江桥下照了一张黑白照片,算作曾“到此一游”。

  1956年初夏,毛泽东从长沙到武汉,第一次在长江里游泳,那时武汉长江大桥还没完工,但江中大桥的轮廓已见,毛泽东即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一词,词中写道:“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在毛泽东已发表的几十首诗词中,咏自然景色,咏人说事的不少,可被他写进诗词中的现代建筑的只有武汉长江大桥一个。被党和国家的主席写进诗词加以歌颂 ,并让几亿人民反复背诵吟咏,武汉长江大桥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毛泽东好像对武汉情有独钟,有人统计,1949年初进北京主政后,到1976年9月去世的20多年间,中国三分之一的省会、自治区首府毛泽东没有去过,另外成都、南宁等城市仅仅去过一两次,只有上海、杭州、武汉等去过多次,他还借用唐人崔颢诗中用语称武汉为“白云黄鹤的地方”(1)。1967年夏天,为调解武汉军队和各路造反派之间的矛盾毛泽东亲赴武汉,成为“文化大革命”史中著名的“7.20事件”。为处理造反派的问题“御驾亲征”、远到他处,这在毛泽东生平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是题外话。

  当然《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中还说到长江三峡大坝和水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但这在那时仅仅是一个理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和中共高层曾动了在三峡修水坝、建水库的念头。经过几年争论,在1958年1月召开的南宁会议上,李锐(时任水电总局局长)等反对上马长江工程的意见认为,长江规划牵连的问题过多过大,非短期内能完成,从经济技术两方面考虑,我国短期内难以修建三峡工程,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接受了李锐等人的意见。在毛泽东活着的时候,这个工程没有动工,长江三峡的水还按自然形态流淌着。(2)

  在毛泽东时代,长江上修桥,要“天堑变通途”,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全中国人民战胜困难、与天奋斗的一种象征,武汉长江大桥是这样,后来的南京长江大桥更是这样。

  1958年,中央正式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更名为大桥工程局,彭敏任局长、梅旸春为总工程师。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开工,这是中国的第三座长江大桥,那时,中国和苏联的兄弟关系已在破裂的边缘,苏联老大哥是指望不上了,只能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也正符合伟大领袖毛泽东此时的思想。南京在长江下游,虽然水流不急,但江面比中游的武汉要宽得多,修桥难度大得多。那些年中国的社会生活也越来越不正常,先是三年人祸加天灾的困难时期,接着阶级斗争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修建南京长江大桥不能不受到各种影响,直到“文化大革命”高潮中的1968年9月铁路桥通车、12月公路桥通车,修了整整九年,说给今天的年轻人听都没人相信。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长6772米,公路桥长4588米,曾以“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在大桥修好十多年后的1985年还被“追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而总工程师梅旸春早在1962年就在大桥一线工地逝世了,没有看到大桥的建成。1900年出生的梅旸春十七岁考入清华学堂,后在美国获硕士学位并在费城桥梁公司工作,1928年回国后参与多座桥梁设计,在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突发脑血栓,经抢救好转后,又到大桥工地,因激动而疾病复发,抢救不及与世长辞。

  武汉长江大桥修建毕竟有苏联专家的功劳,而南京长江大桥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设的,所以南京长江大桥修成时,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大有没有外国人的帮助、我们中国人什么都能造出来的气概。196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刊载长篇通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曲凯歌——记我国工人阶级提前全面建成南京长江大桥的壮举》,文中写道:“在我们伟大祖国即将进入光辉灿烂的1969年的时候,南京长江大桥广大建桥工人,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切关怀和一系列最新指示的鼓舞下,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胜利地完成了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施工任务。至此,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最大的现代化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已经全部建成并胜利通车了!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这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一曲凯歌!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车消息说:“12月29日上午,南京市五万多军民欢聚在江边桥头,冒雨隆重举行大会,庆祝大桥的提前全面建成,热烈欢呼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又一伟大胜利,热烈欢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庆祝大会结束后,红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在一片鞭炮和锣鼓声中,一百多辆满载南京工农兵代表和红卫兵小将的彩车徐徐通过公路桥。顿时,大江南北,桥上桥下,车内车外,一片欢腾。‘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震撼大地,响彻云霄。”

  这种“文革”体的文章,对“伟大领袖”“无限崇拜”,把所有的建设成果都归功于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满篇空话套话,现在看来很有些可笑,但那时的人们也见怪不怪,就那样过来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文章也随历史而去了。

  南京长江大桥上也处处都是时代的印记。大桥南北各有一对桥头堡,高70米,上面各有三面红旗,象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桥头堡前还各有一座很有“文革”文艺风格的雕塑,十多米高的人物群雕上有五个人物形象,分别为工、农、兵、学、商这五个毛泽东认可的中国社会五大组成部分;桥头堡堡身上还有“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等内容的浮雕。南京大桥桥头堡的建筑形式成了那个时代的典范,被大大小小的桥梁和其他建筑模仿。

  在没有电影故事片看的年代,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版厂拍摄了一部《南京长江大桥》的彩色纪录片,那时的成年人多半看过这部影片,很多人至今还记得。

  这部电影还有一段与江青有关的插曲,电影在全国上映后,有一位北京音乐界人士给江青打小报告,说这部电影配乐的主旋律是从苏联歌曲《列宁山》里抄袭而来的。江青知道后,很快调看了这部电影,又听了音乐资料,勃然大怒。她召集各样板剧团人员和北京文艺界人士开了一个大会,说“文艺黑线”又回潮了,居然有人拾现代修正主义文艺的“牙慧”。江青指示电影《南京长江大桥》全国停映,必须对电影配乐作修改后,才能重新上映。那时电影片并不署主创人员名单,江青下令查这部电影作曲者是什么人。查来查去,原来作曲者上海电影乐团的乐祖风,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才二十四岁。他也没有专为《南京长江大桥》配乐,而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版厂拍摄完成这部电影后,到上海科影厂的音乐资料库里找了一些音乐素材为影片配乐,结果采用的那段主旋律恰恰是乐祖风写的。《南京长江大桥》的配乐与《列宁山》歌曲的第一部分有些相象,但并不是完全相同,再说曲子也不是乐祖风专为纪录片写的,给他安不上什么罪名。不过在那个指鹿为马的年代,乐祖风还是被迫在上影乐团做了检查,表示自己作曲时虽然没有想到过《列宁山》这首歌,但脑子里“有苏联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要“进一步改造,肃清在灵魂深处的修正主义文艺的流毒。”(3)

  在另一部那时风行全国的彩色纪录片《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南方》中,流亡中国的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陪同下在大桥上走来走去,让大桥无比风光。

  还有一首歌唱道:

  巍巍钟山迎朝阳,

  万里长江添新装。

  毛主席亲手绘蓝图,

  工人阶级把奇迹创……

  “文化大革命”后期,人们常说许世友有“大、中、小”三样拿得出手的东西给外国人看,这“大”是南京长江大桥,“中”是中山陵,“小”是由少年儿童组成的南京小红花艺术团。

  南京长江大桥又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又一个象征。

  中国长江沿岸的中小城市大多在江的一侧,重庆、南京两个大城市是以一边为主,重庆城区主要在长江以北、嘉陵江以南的两江之间,长江南岸没什么人住,近些年才发展起来,但仍不能同老市区相比;南京城区也主要在江右岸,另一岸人口少得多。武汉则不同,武昌和汉口人口相当,武昌是政治文化中心、汉口是商业中心,两边联系极为密切,每天有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往返于两岸。

  从武汉长江大桥修好的1957年开始,中国开始了一个又一个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虽然还有经济建设的第二、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但全国的经济并没什么发展,工商业重镇武汉也是一样,武汉的汽车拥有量也没有什么增长,步行的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多半还是过轮渡,上下班时轮渡相当拥挤、人和自行车混在一起,大概是由于生存空间的拥挤,武汉人的习惯从来是谁也不让谁。轮渡上船下船时成百人争先恐后,人潮汹涌,外地人、外国人第一见到这阵势真是有一种适者生存的恐怖感。

  武汉长江大桥正常用了三十几年,到改革开放的时代突然不够用了。经济一增长,武汉三镇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除着汽车拥有量的猛增,一座长江大桥不够用了,20世纪9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两头车堵得一塌糊涂,没有一两个小时过不了江,我1994年到武汉出差,住在汉口,朋友约到武昌共进午餐,上午11点乘小汽车从汉口的宾馆出发,快下午一点了还在江北,午餐成了下午餐,武汉的朋友好象也不在意,早已习以为常。一说到过江堵车,武汉人就说,下一座桥通车了就好了。

  1996年总算建成了武汉长江二桥,当时的报纸说长江二桥改变了“三镇交通一线牵” 的现状,而大桥的修建还是赶不上汽车的增长,加上高速公路的修建,不光是武汉和湖北,全国各地南来北往的汽车很多在武汉过江,从湖南、广东、海南岛往北京和北方地区送蔬菜和水果的大卡车一天就不知有多少。进入21世纪,武汉又建成了白沙洲长江三桥、军山长江四桥,这两座桥都是公路桥。2007年12月26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通车,这已是武汉的第五座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也是公路桥、是武汉长江上的首座双塔单跨悬索桥,桥全长10公里,长度是第一座长江大桥的6倍。正在建设的天兴洲长江大桥2008年将通车,这是武汉第二座铁路公路两用桥,这是一座用新技术建设的斜拉桥。

  有了五座大桥,现在武汉过长江如果没有事故、雨雪,正常情况下已不再堵车,武汉的长江大桥从第一座建成到第二座建成,经过了近四十年,而最近几年间年就接连建成三座大桥。

  现在长江黄河等大河流修桥,一年两年几千米长的大桥就建成了。重庆、武汉、南京等大城市都有不止一座长江大桥,泸州、九江、安庆、芜湖等省辖市都有长江大桥,沿江的县级城市从上游的忠县、巫山到下游的江阴也都建了长江大桥。

  2008年6月30日通车的苏通长江大桥,连接江苏省苏州和南通两市,距长江入海口108公里、是国家高速公路沈阳至海口通道的过江枢纽,大桥全长32.4公里,创造了四项世界之最——最大主跨(890米)、最深基础、最高桥塔(300.4米)、最长拉索(577米)。其孔跨度近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七倍。苏通大桥是目前中国最大、也是全球最大的斜拉桥。

  长江口正在建设的连接上海市区和崇明岛的长江大桥全长达16.5 公里,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为100公里。大桥主通航孔跨径为730米,世界排名第五,是武汉第一座长江大桥孔跨度的5.7倍。

  请教交通部有关部门:“长江上现在有多少座桥?”回答说:“现在经济发展太快,已经不统计哪条江河上有多少座桥梁,只有各省市自治区有多少座桥梁的统计,而且长江上的桥从哪里算起,哪些算哪些不算也没定论,所以没有长江上有多少座桥的数字。”没有官方数字,网上却有民间数字:到2007年底,不算源头的金沙江,从四川宜宾开始的长江现在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桥梁有:四川省6座、重庆市24座(含所辖各区县)、湖北省16座、湖北连接江西的1座(九江大桥)、安徽省3座、江苏省6座、上海和江苏间1座,这样算下来是57座。这有可能是“据不完全统计”。

  从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至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长江天堑变通途已不再困难,长江上修桥也不再是国家大事、政治任务,仅仅是地方的普通的建设项目,《人民日报》也不再为这类事情发表社论了,有时是发一条几百字的消息、有时是登一张照片加几十个字的图片说明。

  长江三峡大坝建成、水库蓄水,长江中游可以行驶更大的轮船了,于是有专家提出,武汉和南京的第一座长江大桥都因为桥墩太低,影响现在的大轮船航行,应该炸掉这两座桥和其他几座高度不够的长江大桥。武汉和南京的这两座桥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其意义远远超过一座桥梁,现在可能还没有人敢下决心炸了这两桥,它们还横卧在浩浩大江中。

  注释

  (1)引自1966年7月8日《毛主席致江青同志的信》(1971年向群众传达时的标题如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改为《给江青的信》。转引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参见李锐《大跃进亲历记》,南方出版社出版。

  (3)参见徐景贤《十年一梦——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时代国际出版有有限公司出版。

——摘自《社论串起来的历史》

  
上一篇:龙脑桥
下一篇:福清龙江桥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