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古桥 > 正文
浙东老桥的民俗和特征
2011-11-24 来源:作者:杨古城 来源:中国桥梁网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来该纺棉花,舅舅来该摘枇杷……”这一首老一辈曾经千古传诵的“外婆桥”,永远抹不掉印刻在代代宁波人的心灵深处。

    因桥成村、因桥兴市、因桥成俗,因桥赋诗,浙东山乡水村曾因桥的建造而人文鼎盛,王安石在浙东曾写下了“载沙筑成天上路,投虹为桥取孤屿”的名句。

    东晋隆安三年(389年),“晋将高雅之战孙恩于武胜门外,名城门外的桥为武胜桥”。这座在余姚城内的武胜桥桥下姚江水,直通甬江入海,武胜桥成为浙东最早有确切记载的名桥。明代嘉靖丙辰(1556年),浙江总督、余姚令胡宗宪剿倭得胜过武胜桥,武胜桥的对联道出了老桥的身份和历史:“东西潮汐永通津,南北康壮常顺帆;武功怀归凯旋地,胜迹重新普济人。”

    像武胜桥这样的老桥代代兴建与修缮,曾经见证浙东经济文化的千年兴衰。但是要正确统计出究竟至今还存在多少老桥?却很难说出正确的数据。这是因为分布在浙东山水深处的老桥不仅规格形制不同,而且老桥正处在不断的修缮和更新、老衰之中!

    1万桥之乡的宁波老桥

    所谓“老桥”,是指老材料和老技术修建的民间桥梁。据1987—1990年各县市地方志统计的民间桥梁;奉化市1067座;宁海县4米以上473座;鄞州区3900座;余姚市5米以上685座;象山县2950座;镇海、北仑区2063座;慈溪市2644座;宁波市区及江东老城区200余座;加起来总数14000余座。因此,浙东地域堪称“万桥之乡”。

    然而现代文明使昔日斑驳苍凉的老桥相形见绌,新桥的崛起,老桥的消逝,有代表性老桥的文化保护,也成为社会的共识。据笔者参予近十年来的浙东老桥的实地调查,幸存的老桥共近500座。其中百座以上的为鄞州区和宁海县。其次为奉化市、余姚市、慈溪市、象山县和江北区。在宁波海曙区幸存的还有10座老桥,而在1929—1991年期间,宁波老城区在32条河上拆除了191座老桥,其中最晚拆除的是西郊路上的三孔石拱大卿桥,至今还留在老宁波的记忆里。

    图1万安桥
 
    2建桥和敬桥的民俗

    “山自西来水过东,碧溪两岸一桥通,垂帘卖酒联成市,杨柳青青花自红。”这一首宋代诗人描述鄞西林村桥市的风景,引人入胜而流连忘返。鄞西林村昔日曾有“三里十座桥”,如今仍然保存着万安桥、浣花桥和广德湖桥等宋代始建的老桥。在鄞西俞家村,有“一里十座桥,二座祠堂一个庙”。在鄞东鲍家村,也有“十六只河埠三口桥,二只祠堂半座庙”。而在宁波老市区曾有“二眼桥、三眼桥、四眼碶、五和桥、陆殿桥”,还有咸甜酸苦辣五座桥。在浙东因桥兴市而成名的有鄞江桥、柴桥、庄桥、惠政桥、骆驼桥、长石桥、高桥、卖面桥、八字桥、皇封桥、掌起桥、狮子桥、方桥、斗门桥等。

    图2百梁桥
 
    浙东山村水乡千桥万桥,得益于浙东“念佛吃素一世,不如过桥石板铺一记”的建桥民俗。昔日官府以建桥修桥为善事,民间以敬桥护桥为功德。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鄞西蕙江村朱氏父子发起捐资建造百梁桥,七十年后一场洪水,百梁桥冲毁后,仍由朱氏后人及当地村民捐资重建,直到如今,百梁桥仍受到当地村民自发保护,一块块古“禁碑”和捐资功德碑记载着历代敬桥和护桥的幸事。因此浙东的许多老桥就有行善积德的桥名:如慈心桥、德行桥、积善桥、永济桥、惠德桥、福应桥、善安桥、世德桥、大德桥、普济桥、福泉桥、广济桥等。此外,由名士善举的纪念性老桥,就有学士桥、阆风桥、卧床桥、客星桥、梅隐桥、尚书桥、陆殿桥、问字桥、文种故里桥、沈师桥、胡家洞桥、欧阳桥、府前桥等。在1988年拆除的宁波江东张斌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据传说是一位住在河边的张斌公公,以打草鞋积蓄的钱发起造桥,感动神灵,建成的桥就名“张斌桥”。

    建桥是慈善和功德之举,而“圆桥”、护桥又是敬桥之俗。

    浙东的圆桥,又称“开桥”。昔日民间不仅备三牲五礼祭拜山神土地、龙王水神,还备酒席谢宴建桥工匠,官府、名士、善人、显贵及四乡八村村民也无不为此讨吉利。如1936年,宁波灵桥建成开桥,万人参与“圆桥”,据说第一个走上新桥的是抱子携孙的民妇。1947年5月,奉化江口光德桥开桥,数千人过桥酿成伤40人,死14人的惨事。据《象山县志》载,象山欧阳知县开桥时,作过一首诗:“欧阳子过欧阳桥,千载奇逢在圣朝,潮涨东溟连沧海,峰高西岭通云霄。”此外,象山县的永新桥和余姚的方桥由新娘子开桥,取“新娘开新桥、新桥万年牢”之意,因此,浙东以万年桥、太平桥、万安桥为名的竟都有数十座之多。

    3宁波老桥桥址和桥型

    宁波俗语“三搭六桥”,漫不经心也可搭桥。然而桥的平安与性命攸关。清同治元年(1862年),宁波市区姚江口建成18艘木船相连的新江桥。事隔七年之后,因城内有彤云社为首发起数千人参与赛会,船桥断开,四百多人落水丧生,留下了民谚:“好看彤云社,翻落江桥下,氽到下白沙,捞起豆腐渣。”因此老桥的建修,古人不仅要借神佛信仰保佑桥梁平安,而最重要的还是桥址、桥型和施工的严谨和周密。

    桥址选择浙东地形依山面海,山洪和海潮如无情猛兽,因此选择建桥的桥址必须能避开洪峰和潮汐急流。如建于唐长庆三年(823年)靠近三江口的宁波东津浮桥,“初置于东渡门外,江阔水驶不克成”,屡次被海潮汹涌而冲垮。到了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乃徒今地”。即药行街与百丈街之间的江流弯折、水势缓和之处。

    据各县市区的地方志记载,在唐代时始建的著名老桥有余姚的白云桥、镇海永年大桥;在鄞州有惠明桥、大涵山桥。其中余姚白云桥选择以山溪岩壁为桥基,以乱石和块石起拱,圆洞桥孔高达7米,跨溪13米,排山倒海的山洪可以从桥下泄排而不损桥体。如偶遇特大的洪水,则又可从桥侧漫水道中溢出。这种科学又合理的选址,余姚的镇东桥、白岩桥、赤水桥和宁海万年桥、鄞州大涵山桥、古洞桥、惠明桥、象山欧阳桥、瑞安桥等都是成功的实例。

    桥型选择宁波老桥的桥型主要分为二大类,即平桥和拱桥。桥上建造亭屋,又即成廊桥。平桥之中又分为木梁和石梁。在唐宋时代,是第一个建桥高峰,多以竹木为梁,架设简便,然而不能持久。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城乡人聚鼎兴,进入第二次建桥高峰,纷纷以石代木、块石起拱,明代陆铨诗中写道:“每来花屿流霞初,亦立虹桥烟卷后。”诗中描述的就是一座石拱桥。

    无论平桥和拱桥都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调查之中,发现山区溪流上尤多乱石拱桥,且都是利用溪滩不规整的自然块石与山泥起拱。如宁海县百余座现存老桥中乱石拱桥占了一半。但在平原水乡,由于水量丰沛而稳定,则以石梁桥为多。明代俞士吉诗中“天接空青双去鸟,桥分平野独归人。”描写的也是一座石梁桥。

    石拱桥和石梁桥还必须受制于溪河流量及河床宽狭深浅。水面宽广就要溪中设置桥墩。宁波最长的石梁桥是宁海县戊己桥,47墩,长137米。最大的石拱桥是奉化福星桥,长达百米,5孔4墩。桥墩犹如四艘迎水的尖头军舰,五个桥孔分别名为“福星”、“安澜”、“砥柱”、“永庆”、“常新”。这座深山卧虹雄踞四明深山溪滩历百年风雨沧桑,如今仍十分完好。

    4老桥的功用与文化

    桥是水上的路,故又称“水梁”。清代童华诗中:“行尽平原临水口,溪流迸出石桥斜。”到了水口有桥通,心中是何等喜悦。因此,桥的功用最重要是交通。浙东地域山海相间,溪河纵横,在经济和科技不甚发达的古代,北方的车驾和南方的舟楫,都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桥的兴造。宋代袁商《高桥记》中,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鄞西高桥大捷之后,“乃捐金召工,砌而新之,结洞为桥,纯以石。”桥成之后,“乃若通水利以济乡遂之农。”说明桥既构通往来,又利益于农桑水利。宁波南门第一桥甬水桥的桥联写道:“介长春通津闲波心辉映;为丹山赤水胜地脉钟灵;瑞气来它山,横亘南河成集市;嘉名著甬水,高飞东鄮作通津。”可见集市因桥而兴,地域有桥可发。

    然而桥的功用不限于“聚石成梁东西过客有通津。”不少老桥都逐渐形成为人聚中心,成为商贸和信息中心。多有“桥头老三”在桥头传播远近八方的时事传闻,与桥配套的桥庙、桥庵、桥亭及桥头狮子、白象、鳌头、抱鼓,以及由桥生发的信仰、禁忌、碑记、传说、桥额、诗词、对联、古树名木也因桥而生,形成了世代传承、千古不朽的桥文化。即使是一座其貌不扬、简陋平凡的乡村小桥,也成为往来桥上和住在老桥附近村民心灵不灭的憧憬。

    宁波老桥的功用还有其他:

    碶闸桥浙东特有自然地貌,形成了宁波的水多是活水,因而不少老桥兼有蓄泄功用,称用碶闸桥。有学者曾考证“碶”字是宁波人发明的。宋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在鄞治水,“观碶工凿石”,又建造“斗门”,这“斗门”和“碶”与桥的功用结合,成为碶桥。鄞州五乡镇有东碶桥、西碶桥。明嘉靖三十四(1555年),鄞东小浃江(今属北仑)因“二岸农田,世苦潮患”,县令率民筑东岗碶,阻止咸潮入江。又蓄积淡水,使农田得灌溉之利。此后小浃江上又建起燕山碶,义成碶,碶闸上都可兼作交通。鄞东的舵撞碶、萧皋碶;宁海箬岙碶、象山二眼碶、镇海滕山闸、前河闸等,都是碶闸桥。

    图3白云桥
 
    界桥以桥为界,成为地标的桥也不少,作为村界和乡镇界的老桥难以统计。而作为县、市、区域界的有鄞、余、慈的白云桥,绍兴与余姚的马家堰桥、北仑与鄞州金银渡桥、宁波与台州的永迎桥等。

    白云桥是昔日鄞县、慈溪和余姚的界桥,始建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今在余姚市鹿亭乡。桥东桥西分居龚、郑二姓,桥与三县县治相距各60里,故桥所在的村名“中村”,刻在桥上的桥联道:“地界鄞余二菲三菁歌利济,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

    永迎桥地处宁海县西南逐步村,为新昌、天台与宁海三县和宁波台州二市的界桥。桥在巍巍华顶峰下云障雾遮的深山峡谷中。桥面中心立有国务院1977年立的界碑,东面刻“宁波”,西面刻“台州”。

    戏亭桥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中,有“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的民间水乡社戏风情。鄞州区丘隘镇横泾村有一座既可沟通南北交通,又可在节庆演戏娱乐的跨泾桥。

    跨泾桥桥下是一条从鄞东水网各乡村通到宁波的小塘河,世居此处的陈氏分居南北,靠这座桥构通往返。据嘉庆甲子(1804年)的《公禁碑》记载:“桥旁建立亭台,本为中秋敬神,只许桥上演剧……”可见在200年之前已在桥旁增建戏台。这座戏台的台面实即深4米、宽15米的桥亭,与桥面联成戏台,五间桥亭中间作演剧用,二边作后台和三元殿、商铺等用。因此到了中秋或其他节庆演戏,台上鼓乐喧天,台下舟楫蚁聚,两岸人群涌动。入夜更是灯火通明,跨泾桥上下左右别有一番风景。

    泮水桥中国文字中的“泮”,仅专用于孔庙学宫,因而孔庙学宫又称“泮宫”,考中科举又称“入泮”。进入孔庙第一门——棂星门之后要从泮池桥过泮池入大成殿。从宋代起规定县一级以上必须设孔庙、学宫,学宫内必须有半圆形的泮池,取“半于天子之宫”之意。泮池桥在宋代时仅一座,今存宁海县城内。而到了明清,增至三座,今幸存于江北区慈城镇和镇海区城内的孔庙大成殿前。

    在昔日科举礼制十分严谨的时代,只有在祭孔节日,或新官上任、旧官卸任,或学子中举之时,才开棂星门、过泮水桥祭拜孔子,故泮池桥是规制森严、庄严无比的礼制性专用桥,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无缘接近。但在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宁海县集义堡村邬氏因捐赈救灾,获皇帝“旌表义门”金字匾,重修祠堂时在天井中挖了一方水池,建了一座仿泮池桥的集义桥,成为邬氏家族专用的礼制性石拱桥。

    5宁波老桥之最

    东津浮桥跨江浮,一字平盛十六舟。千载人驱车马过,可知遗译是应彪?

    这一首由清代初年宁波著名诗人李杲堂写的《东津浮桥》,即唐长庆三年(823年)明州刺史应彪有感于“江水湍悍激汇,民病涉焉”。建成的东津浮桥。浮桥历宋元明清,修建屡次。在1936年由宁波乡贤发起建成单跨的钢铁水泥桥。造福于浙东先人1100余年的浮梁终于完成了承载、沟通浙东经济文化发展的使命。“万桥之乡”的浙东,此后伴随近现代科技文化的渗透和发展,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新建或改建的新桥,不断在城乡涌现。然而负重千百年的老桥,不少仍在服役,近百座有代表性的老桥至今已分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年来我们对于曾经为浙东先民默默奉献和见证千百年历史沧桑的近500座老桥肃然起敬,并对分布在浙东山乡水村有代表性的老桥作一次简明的归结,并与关心和钟情宁波老桥的读者和社会人士们共享宁波老桥的文化光辉。

    ? 最古老的宁波“老桥”是余姚市马渚镇渚山的奈何桥,这是一座天然岩梁。据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饮马渚山,过奈何桥”。岩梁长4米,高3米,宽8米,宋代诗人写有“奈何桥上烟霞染,秦王行宫旌旗飞”之句。然而真正可靠记载中的最早木桥,是东汉建安五年(100),余姚筑城时的城河桥,但已无迹可寻。

    ? 宁波最早有记载,还保留在原址的唐代古桥有三座,即余姚白云桥、鄞州大涵山桥和惠明桥,这三座老桥在清代都重修和重建,但形制基本未变。

    ? 宁波现存原真性宋代石拱桥有五座,即宁海县长街镇西岙村3座和鄞州区福泉山史氏墓前2座,历来未经修缮。

    ? 宁波现存唯一元代建造的直柱石墩廊桥是奉化市南浦村的广济桥,重建于元至二十三年(1286年),长52米,宽6.6米,三墩四孔,建有桥屋22楹,1989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 宁波现存200余座石拱桥中,以宁海县黄坛镇榧坑村的万年桥为跨度最大的单孔乱石拱桥。桥身长34米,乱石起拱,跨溪18米,桥顶离水15米,地处海拔400余米深山峡谷,可谓“深山飞虹飘白云”。

    ? 宁波老桥之中最有诗情画意的是廊桥,共有15座。其中奉化有6座,鄞州有5座,余姚市和宁海县各2痤,并以鄞州洞桥镇始建于宋代的百梁桥为最老、最长、最大。桥始建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全长77.4米,六墩七孔,建廊屋23间。由于桥下有百根木梁,民谚有“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 宁波最有名是“十佳名桥”。1998年,宁波市文化局和宁波日报联合发起评选“甬上十佳名桥”,在1574张选票之中,获选的先后名次为:宁波老市区灵桥、鄞州高桥、奉化广济桥、鄞州惠明桥、余姚通济桥、鄞州百梁桥、奉化福星桥、宁海戊己桥,鄞州碧环桥,宁海万年桥。

    ? 宁波桥名之中,太平桥有15座,万安桥有10座,洞桥有15座;一桥三名的有慈溪市“古吉利桥”,又名古新河桥、狮子桥;在鄞州横街镇的广德湖桥,又名张家府桥、隐仙桥。

    ? 宁波最多的老桥桥墩是宁海戊己桥,47座直柱石墩,斜插于胡陈港海涂,形成48洞长137米的海涂石梁桥。而最节约的是鄞州区下应镇老街的太和保安桥,三座桥共用一座桥墩,互通纵横二河,沟通六岸行人往返。

    ? 桥墩是老桥最重要的构筑。现存最厚最古老的刚性厚墩是鄞州区洞桥镇的老洞桥,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墩厚3米,长7米,牢牢“种”在南塘河河床上,上千次的洪水漫桥而过,然而桥墩不倒。而最薄的桥墩是鄞州区东吴镇大涵山桥,始建于唐,重建于明,三孔石梁桥由二组仅厚0.2米的直竖石板为墩。此处太白山流来洪水汹涌,称为“虎关”,然而石桥浮于洪水之中,洪水一过恢复原貌。足以反映浙东民间桥匠不凡的建桥本领。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