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路桥精英 > 正文
怀念导师周念先老师
2012-08-03 来源:中国桥梁网

  周念先教授是院系调整后,成立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教研室的四位年长教授之一。他教授我班“桥梁建筑”课,是我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更是我做副博士研究生学习的导师 。我毕业留校工作也一直在周教授身旁,各项业务常得到他的关心和指导。促使我在预应力技术这个专业方向上能一直走下去。按照本地习俗,我一直尊称他为周先生。

  在此周先生诞辰百年之际,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实在太多了:

  周先生为人和善、低调,和他相处半个多世纪,从未红过脸,也未见他对同事、学生颐指过。但他在业务上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和精益求精的。可以说他把毕生精力都付在桥梁工程事业上了。他一直教导我们工作与学习都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搞理论是空洞的,只搞实践更是盲目的,一定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就是只适合建造中等跨度的铁路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但要求做到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制订详细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进度。

  “桥梁建筑”是一门叙述性很强的课程,很难使学生集中思想听课。周先生非常重视教学法工作,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运用大量教学挂图、工程幻灯片甚至实物模型。加上他丰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剖解典型工程实例。有时还先让学生们提出各种施工方法,然后他当堂将各种施工方法的可行性总结出一个使大家都心服口服的最佳施工方法。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增,听课时兴趣盎然、思想集中,唯恐丢失一句。他还在班上组织了唯一的学生科研小组(项海帆、范立础和我都是小组成员)。当时上海市要在苏州河上新建一座武宁路桥。它是两个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箱形单悬臂梁中间架设钢梁与混凝土桥面的叠合梁,一跨过河的结构。该处河面不宽,航运繁忙,地质又差,周先生提出采用支承在岸边桥墩承台上的扇形支架方案。在它上面立模和浇筑箱形悬臂梁的混凝土。可以既免去在河中打桩立支架,又极大的改善了施工期间的航运条件。由我们小组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扇形支架的设计、计算和制图等工作。该方案被主管部门采纳、并实施了。它是我们的第一次“工程实践”。能为上海市的市政建设作些小小的贡献,大家都非常高兴。

  各种实习是学生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现场条件比较艰苦,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量也不小,通常均由年轻老师带领前往。但是周先生却是亲自带领学生前往,辗转于各实习基点,甚是辛苦。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当八十年代初我们去四川北部山区进行斜张桥气动稳定性的风洞试验时,周先生已是古稀之年,且腿脚不便了。他仍不顾长途跋涉之苦,坚持和我们一同前往。每次吹风实验都要进行到下半夜才能结束。他也不顾劳累,一定要等到试验完毕,才和我们一起出洞。这个表率促使我们更是一丝不苟地去完成试验任务。

  周先生一直积极关心国家的建设。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要开发预应力结构,他就在上海作了启蒙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系统讲座,参与了上海市预应力混凝土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建设黄浦江张华浜深水码头要采用36米长的预应力混凝土桩。长桩由平卧转为竖直的吊运工序是个难题。周先生独特构思了一个采用局部施加临时预应力,以抵消桩水平状态下的部分自重弯应力。且在桩体竖转过程中还能自动卸去这个预应力的方案。经实践获得了成功。他还多次去外地指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如六十年代河南要建设国内第一座采用悬臂拼装的预应力混凝土T形刚构桥(卫河五陵桥),他也亲赴郑州审查和指导设计工作。

  四平路是上海市区东北方向直通外滩的交通干道,可是进入市区的道路较为狭窄,已非常拥堵,限于当时客观条件,一时又不能大量拆迁拓宽。周先生另辟蹊径提出利用虹口港河道上方的空间,占天不占地建设架空道路直通外滩,疏解交通的方案。他亲自带领年轻教师,手持街道地图去现场踏勘、研究线路走向、桥跨布置及结构构造形式,并绘成图册,向上建言。后虽未能实施,应是以后上海市建设高架道路的先声。90年代初,当我们承担青岛海湾大桥设计工作时,利用海泊河河床直接通向新市区的方案,就是受到周先生虹口港高架路方案的启示形成的。当在黄浦江上要建设跨江大桥时,他更不遗余力地全心投入,提出多个不同的建桥方案,供领导比选。

  周先生非常重视和跟踪国际上的技术动态。他认为只有及时掌握国际技术动态,才能在工作中少走弯路。而信息最新、最快、最广泛的就是期刊。故他即使后来行动不便,也一直着人去图书馆借阅最新的国外期刊杂志。上世纪中叶斜张桥(他认为这比称“斜拉桥”更为确切)在新的计算技术支持下获得新生时,他就认定它是今后大跨径桥梁发展的生力军,极力推动它在国内的建造。我国首批建设的斜张桥,诸如四川云阳桥、浙江章镇桥、上海泖港桥、济南黄河桥、天津永和桥和广西红水河铁路桥等,他都直接或间接地积极参与了。他和重庆杨共树研究员合著的《斜张桥》一书也是我国早期出版的专著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用前苏联学制时,教材等都非常缺乏。全国大学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都积极学习俄语,组织翻译了大量前苏联的教材和技术文献,使广大学子得有教科书和参考文献学习。周先生和教研室的老师们也积极投入到此创举中去。他不仅自己参与,还把从教会大学毕业掌握多种外语的全职夫人葛守善师母也动员出来,共同翻译了《道路桥梁养护》、《开启桥》、《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桥涵的工业化建造》、《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在桥梁上的应用》等一批技术书籍。更冒一定“风险”翻译了法国居易翁著的《预应力混凝土理论和实验研究》(上下二册)、美国林同炎著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预应力结构的经典著作。对我国的预应力技术快步赶上国际水平起了不小的作用。可惜这样一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好事,却在“极左思潮”的压制下被扼住了。可惜啊!

  改革开放后,他利用在法国的人脉,为促进中法友好做了不少工作。推荐学子去法国留学,向法方介绍我国建设的大好形势,促进双方的技术合作。本人就曾代他陪同法方技术人员去外地考察和洽谈合作项目。法方对他也很重视,法国路桥大学(他在法学习的母校)副校长让·皮埃尔·加缪来同济访问时,曾亲自登门拜访了周先生。并专邀他去法国参加路桥大学的建校250周年庆典活动。可惜他因健康原因,未能成行。法国希拉克总统来我国访问,到上海后也接见了他。

  当我每次登门请教时,总见到他坐在四周堆着技术资料的书桌前伏案工作。即使到了晚年不仅腿脚不便,更因眼疾而视力大减,他仍用放大镜吃力地查阅技术文献,甚至坐在桌前构思,口述文句,著书立说。在耄耋之年还出版了有廿万字,内容非常全面的《桥梁方案比选》一书。书中提出的比选桥型方案的四项主要标准“安全、功能、经济与美观”,并以安全与经济为重,在功能上除了考虑桥上交通的发展,还要考虑桥下航运的发展。桥梁美观则要视经济与环境条件而定。这些标准直至现在仍是很正确的。

  回忆他的事迹实在太多了,他永远是我尊敬学习的榜样。

  永远怀念尊敬慈祥的导师周念先先生。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10-64708566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陈栋强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ICP备10020099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311号